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这是有目的的人工杂交。
但是用剪刀一个一个去弄,岂不是累死?就得寻找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,于是到了袁隆平大显身手的时候了。
那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。
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,所以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。
当时,袁隆平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,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,即培育一种不用去雄的植株,来完成杂交制种,免去了人工去雄的过程。
这个不用去雄的植株,叫做雄性不育株,简称不育系。
也就是说,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杂交种。
比如,我们还看上面的那个图,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时有雄花和雌花吗?如果让那个雄花一开始就是不育的,岂不是就无法完成自交了吗?不能自交,也就无所谓你是不是雄花,因为那是‘太监’。
于是,这株水稻就被迫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。
而如果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,则它们的后代质量就更高。
这就是袁隆平爷爷的理论思路。”
张启说到这里,脑海中回忆起上一世与袁隆平院士亲密合作的场景,又继续说道:“理论毕竟是理论,首先得找到一个研究开始的范本,也就是说,得在自然界发现一个天生的雄花不能发育的水稻花。
有了这个范本,然后才能研究下去。
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:不育系、不育系、不育系,亲爱的您在哪里啊?于是,袁隆平的团队就开始天南地北地展开了寻找工作。
这个工作无异于大海捞针,因为理论毕竟只是理论,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。
但他们的运气还是不错的,概率相当于同一只羊被雷连续劈中9次。
运气就好到这种程度。
1970年,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,和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,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,偶然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,也就是‘野败’,并用广场矮、京引66等品种测交,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。
后来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,就是从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开始的。”
,!
谢郁文又问:“那为什么李必湖不是‘杂交水稻之父’呢?”
张启向她解释道:“虽然是李必湖第一个发现了‘野败’,但袁隆平依然是‘杂交水稻之父’,因为他是理论的开创者。
没有理论指明研究方向,就没有应用。
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论指导,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‘野败’。
所以说,袁隆平的‘杂交水稻之父’实至名归,确实无可置疑!”
谢郁文又说道:“如果农民就是不喜欢杂交品种呢?让农民拥有可以留种的作物多好啊!”
张启哈哈一笑,解释道:“你如果是农民,就不会这样说啦。
农民已经多年受益于杂交品种,早就习惯了杂交技术。
我可以告诉你,农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种。
为什么呢?因为所谓的可以留种的种子,其实就是纯种。
纯种是可以留种,没错,但是其缺陷实在太大了,农民经过对比,就感觉到不划算,还不如使用杂交种子。
纯种的缺陷在于,其天生就容易退化,而且产量很低。
比如某一个农民第一年种了纯种,打的麦子还可以第二年继续种,自然不必年年买种子。
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,产量下降很多。
到了第三年,产量又掉了一大截。
一般来说,纯种最多使用三年,越往后性能越惨。
官场如战场,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可陆浩时刻谨记,做官就要做个好官,要有两颗心,一颗善心,一颗责任心。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,两袖清风,不畏权贵,官运亨通。...
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,齐涛偷偷拍下照片,依靠这个底牌,他一路逆袭,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,逐渐改变了态度...
简介我叫江羽,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,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。而且多少?九份婚书!?...
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,投身仕途。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,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,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...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
要想从政呢,就要步步高,一步跟不上,步步跟不上,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,否则,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...